陕西靖边:科学种植促增收
陕西靖边:科学种植促增收
陕西靖边:科学种植促增收
央视网消息:黄河之畔,沃野生金。今年,陕西省(shǎnxīshěng)榆林市靖边县以“四水四定”为指引,在阳光(yángguāng)村(cūn)建成35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,用科技力量(lìliàng)重塑旱作农业生产模式,走出一条节水增效、生态惠民的绿色发展新路。
智能水肥打造节水(jiéshuǐ)新范式
6月25日,在阳光村(cūn)的(de)田野间,36眼机井抽取的地下水(dìxiàshuǐ)经6座装配式蓄水池存储后,通过地埋管网进入20个轮灌区,再由电脑智能控制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。据县农业农村(nóngcūn)局项目区负责人介绍,6个片区可同时灌溉180至200亩(mǔ),一个周期仅需70小时,比普通水肥一体化节省30小时,并实现亩均(jūn)节水46%、节肥20%、节劳30%、增产(zēngchǎn)10%以上,亩均节本增效超1000元。这一“智慧(zhìhuì)农业”创新,不仅让“浇地”变成“管水”,也缓解了当地地下水资源超采难题。
龙头企业引领示范新(xīn)标杆
智能水肥一体化的“科技东风”更吹活(gèngchuīhuó)了农业产业的“一池春水”。今年,榆林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该项目,在阳光村建设5000亩马铃薯绿色高产示范(shìfàn)基地,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、绿色高产高效(gāoxiào)栽培、单产提升(tíshēng)、全程机械化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(héxīnjìshù),将种植密度提升至3700株每亩,目标产量达每亩6.5吨(dūn)。从种到收全程“智能护航”,马铃薯不仅长得匀、卖相好,还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,真正(zhēnzhèng)实现“绿色增产”。
联农带农激活振兴新(xīn)动能
依托科学种植,阳光村348户(hù)1858名(míng)村民的(de)土地承包费从去年的600元每亩跃升至1200元每亩;6个片区因马铃薯种植周期不同,更吸纳300名群众就近务工3个月,日收入350元左右。“农忙种地、农闲(nóngxián)打工”的双份收入让日子更红火。
而在马铃薯收获后,项目区同步实施(shíshī)的“薯麦轮作”,更让土地“活”了起来——小麦根系能固沙保墒,秸秆还田(háitián)可培肥地力,不仅(bùjǐn)破解了冬春风沙侵袭难题,更让“一年一熟”变“一年两熟”,土地效益(xiàoyì)再提升。
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,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友好,靖边县的(de)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正以“科技+生态+产业(chǎnyè)”三重(sānchóng)赋能,绘就一幅“节水高效、农民增收、生态向好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(报道员 白凌燕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